[摘要] 基于管理學視角,通過對隱性(默會)知識與顯性(文本)知識概念的邏輯分析和比較,以及具體的知識案例分析,認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對知識的內(nèi)涵而言不是相互對立的概念,隱性與顯性的概念僅僅是說明了知識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狀態(tài)的差異,而無法用來表述知識的內(nèi)涵差異,隱性與顯性概念不足以把不同的知識分成兩個不同的種類。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分類理論提供的不是不同內(nèi)涵的知識分類理論,而是相同內(nèi)涵的不同存在形式的知識聚類理論。
[關鍵詞] 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內(nèi)涵差異;存在形式
[中圖分類號]F0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298(2010)06-0054-09
一、引言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概念組是現(xiàn)有知識管理理論中的一對基礎概念,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被視為相互對立的概念,被知識的分類理論,特別是關于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的理論中,被用于構建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描述。但是周城雄(2004)?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各種不同的研究中,隱性知識的概念其含義不盡相同,存在有不同的含義。
隱性(默會)知識的概念是波蘭尼(1958)心1提出的,隱性知識用于知識經(jīng)濟理論和企業(yè)知識管理理論則始于野中郁次郎。波蘭尼意義上的隱性知識,是指被個人掌握而成為個人化或者私人化的知識,在波蘭尼的定義中,默會知識與文本知識的差異在于相同知識的形態(tài)不同,所強調(diào)的是知識的默會性。
野中郁次郎等人(2006)【3J則認為,人有兩種類型的知識,形式(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是以文字、數(shù)字、聲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識;暗默(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屬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很難被表述出來,具有高度個人化,難于形式化的特點。在這里,波蘭尼默會知識的含義被拓展為非明確和非形式化表達的知識。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知識分類與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中的暗默知識的真正含義是與編碼知識相對立的非編碼知識。
野中郁次郎拓展了默會知識的概念之后,認為知識可以根據(jù)是否形式化或者文本化而分成兩類,并且認為通過兩類知識的相互轉(zhuǎn)化而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即SECI知識螺旋理論。在本文中,把這種知識的分類方法稱之為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方法。
關于知識活動管理的效率問題,李廷翰等人(2009)H1的文章顯示,包括通用電器、麥肯錫、豐田、世界銀行在內(nèi)的運用知識管理的組織中,也因為知識活動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出現(xiàn)效率低下的案例,而導致部分與知識活動過程相關的項目被迫取消或外包。與之同時,知識管理理論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的實踐已經(jīng)超過10年,然而,與國外的企業(yè)相似,中國企業(yè)同樣沒有因為當前知識管理理論的實施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創(chuàng)造能力,并因此而步入產(chǎn)業(yè)鏈的高端。這些現(xiàn)象都暗示了一個問題,即當前的知識管理理論無法有效的指導知識管理的實踐。
通過對野中郁次郎的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野中郁次郎認為把知識分成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知識分類理論來自于波蘭尼的理論。而我們通過對《個人知識》一書的閱讀和研究發(fā)現(xiàn),波蘭尼在理論上提出了隱性知識與文本知識的概念,但并沒有把二者對立起來。即使像野中郁次郎所述的一樣,是波蘭尼的理論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對立起來用于知識分類,但是,在以這種知識分類理論為基礎的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無法為實踐帶來高的知識創(chuàng)造效率的情況下,也同樣不能夠說明該知識分類理論就一定是合理的、正確的。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進行重新考察,以及對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方法進行重新評估。
二、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方法與隱含邏輯的分析
被拓展的默會知識理論沒有使用直接定義法來明確知識的概念,其所采用的明確知識概念的方法邏輯學上稱作劃分法,所謂劃分法,就是把概念的外延分為若干小類來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的方法(朱志凱,1995)”J(p300)。也就是說,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定義是通過編碼知識和默會知識來定義的。
當知識被劃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時候,劃分的母項即劃分的對象是全部知識,是一個集體概念;劃分的子項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同樣是集體概念;劃分的方法是是否文本化編碼。依照分類劃分的類型,波蘭尼的知識劃分方法屬于二分法。二分法即把母項劃分為互為正負關系的兩個子項,如把人劃分為男人與女人的劃分方法,母項“人”劃分為兩個子項,而且兩個子項的外延成矛盾關系,非男人即女人,非女人即男人。
依據(jù)邏輯思維的規(guī)律,概念劃分必須遵守概念劃分的三條規(guī)則,即子項必須窮盡母項規(guī)則、子項必須互不相容和每次劃分必須按照同一方法或者同一依據(jù)進行。所以,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方法把知識分為兩類,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其中也暗含了任何具體指示如果非隱性知識就是顯性知識,非顯性知識就是隱性知識的假設,任何知識要么是隱性知識,要么是顯性知識,不可能既是隱性知識,又是顯性知識。

依照野中郁次郎的知識隱顯性分類理論,可以得出以下推論,三條推論將構成判斷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是否合理的條件。
(一)所有知識要么屬于隱性知識,要么屬于顯性知識,二者必居其一。
(二)任何知識不能夠同時既屬于隱性知識,又屬于顯性知識。
(三)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屬于不同的知識。
三、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方法的邏輯缺陷分析
本節(jié)從邏輯的角度j二分析了被野中郁次郎拓展后的默會知識理淪,認為非編碼知識的內(nèi)涵與默會知識的內(nèi)涵是不一致的,默會知識被視為分類意義上的非編碼知識,與編碼知識的概念共同對知識進行分類的知識分類方法不符合邏輯規(guī)律的要求。
(一)循環(huán)定義
野中郁次郎的隱性知識的定義是通過與顯性知識的定義對比而獲得的,是一個顯性知識否定概念。男人和女人具有各自獨立的特征,并且可以完好的覆蓋人的概念,與男人和女人的分類不同,隱性知識是顯性的編碼知識的否定概念,在本質(zhì)上是對顯性知識外延的界定,而不包括任何新的內(nèi)涵。也就是說,隱性知識在內(nèi)涵的含義方0fif,與顯性知識的是一致的。
隱顯性知識分類理論在邏輯上的第一個錯誤是循環(huán)定義,即定義項包含了被定義項”“柵’,其“沒有編碼”的概念含義并沒有比“編碼”概念包含更多的意義,二者在意義方面不能夠相互的限制與補充。知識是隱性的條件是沒有編碼,沒有編碼的原因是知識是不能夠編碼的隱性知識,沒有編碼與隱性知識相互循環(huán)定義,來回循環(huán)往復,二者的真實含義沒有變化。這是非常典型的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導致了把相同的事物作為不同的事物進行分析和使用。
前一節(jié)已經(jīng)分析過,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定義是通過編碼知識和默會知識的定義來界定的。這個時候,如果默會知識的概念再通過編碼知識的概念來定義的話,又產(chǎn)生了出現(xiàn)母項與子項的定義重復的問題,也就意味著,子項的定義與母項是相同的,兩個子項的意義也是相同的。
可以認為,從循環(huán)定義的意義上講,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知識分類理論,僅僅提供了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即編碼的是編碼知識,非編碼的就不是編碼知識。這樣的定義甚至連知識的定義也無法構成,因為知識至少是構成一個判斷,而不是一個符號構成的概念。這里,野中郁次郎沒有嚴格區(qū)分知識的內(nèi)涵與知識的表示形式的差異,知識的編碼與非編碼與知識的內(nèi)涵沒有關系,僅僅是提供了一個知識的不同存在形式或者形態(tài)。換句話講,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分類理論提供的不是不同內(nèi)涵的知識分類理論,而是相同知識內(nèi)涵的不同存在形式的分類理論。
(二)否定概念與二分法對證概念的內(nèi)涵不一致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分類理論在邏輯卜所犯的第二個錯誤是用否定概念來替代特征概念。否定概念中沒有包括事物的具體特征,如果定義項使用了否定概念,那么定義項只能夠表明定義項不具有某種特征,而不能夠說明定義項具有什么屬性,從而失去了定義的目的。否定某一事物的特征,沒有提供任何新的特征,所以應該被視為相同的特征。也就是說,知識隱顯性分類理論,僅僅是定義了一個顯性知識,對顯性知識的否定足對顯性知識范圍的認定,而不是對隱性知識的定義和對隱性知識范圍的認定。
舉一個生物學上分類的例子,依據(jù)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層次進行分類。動物界是一個特征名詞,非動物界不是一個特征名詞,內(nèi)涵還是動物界的內(nèi)涵,還包括植物與微生物,沒有辦法根據(jù)非動物的概念進行分類判斷;靈長目具有自己的特征,本質(zhì)上非靈長類講的還是靈長類的特征,沒有增加任何其它信息,因而無法進行分類,我們沒有辦法根據(jù)非靈長類的概念對其它動物進行分類;天鵝與非天鵝的區(qū)分,天鵝必須是與孔雀、雞、鴨等鳥類區(qū)分開來的,而不是與水杉、香菇來區(qū)分的,我們沒有辦法根據(jù)非天鵝就可以判斷雞的特征,更沒有辦法根據(jù)非天鵝的特征來判斷水杉的特征,我們更無法認為雞與水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再舉化學上的分類方法。如芳香族化合物,根據(jù)環(huán)數(shù)可以分為單環(huán)、雙環(huán)和多環(huán),但是不能夠根據(jù)碳原子數(shù)進行分類,也不能夠分為單環(huán)與非單環(huán),因為無機物也是非單環(huán),雙環(huán)也是非單環(huán),我們不能夠因此而認為氯化鈉與萘具有相同的特征?;蛟S,還可以認為,氯化鈉與萘都是物質(zhì),而不是意識,但足這又變成了對于世界的分類了,而不足物質(zhì)的分類了。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知識分類系統(tǒng)用一個否定的概念來定義分類,這在邏輯上是不合理的,就像把人分為兩類,男人與女人是合理的,因為所有的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但是分為高人與矮人是不合理的,因為各種過渡狀態(tài)的存在,以及不同年齡個體的存在,并非高人的否定就是矮人。而且非編碼與隱性的概念因為涵義不明確,而造成外延集合相互重疊,從而在客觀上,導致了隱性知識的外延的擴大。對于一個概念的否定,是對一個概念外延的界定,并沒有提供任何新的特征,無法形成一個新的概念。就女人與男人的分類而言,男人具有男性的特征,而女人具有女性的特征,除了二者之外,不具有任何其它性別的人類。如果使用非男人概念,那么是否也可以認為狗是與人類同類的動物,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
非編碼應該是知識的非編碼,而不應該是非知識的非編碼,而被拓展后的野中郁次郎的與形式知識相瓦對立的暗默(隱性)知識的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不確定,很多非知識的事物如能力與制度等,也被當成了默會知識而參與知識的分類,這從分類學的角度講是不正確的。
(三)內(nèi)涵不同概念互換
下面將描述各種不同含義的知識分類理論中的隱性知識,或者默會知識概念。
存在一部分知識,因為每一個人都懂,而沒有必要去學習和訓練,進而沒有必要進行文本化,如吃飯的技能、聽聲音的技能等等,如果有人編寫這樣的書或者為普通大眾訓練這些技能,無論如何不能夠從市場.卜交換回自己所花費的成本和所需要的生活物資。還存在一部分知識,是沒有必要重新進行文本化編碼的知識,如教師所講的教科書上的知識,學生和老師都沒有必要重新編碼,這些知識,依據(jù)波蘭尼的理論,都應該是隱性知識,但是這些知識顯然又是存在于書本上的編碼知識。還有一部分知識,是因為沒有文本化能力而不能夠被文本化的知識,如文盲老木匠的知識,老木匠沒有能力編碼知識是因為沒有掌握通用的文字書寫的知識,而不是沒有掌握木匠工藝和木頭的知識,老木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語音語言編碼這些工藝和木頭的知識。這時,知識隱性的原因是缺少形式符號工具。
沒有編碼的知識至少包含可以而且能夠編碼的知識,隱性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必要或者不需要文本化,如學過的教科書上的知識;沒有能力編碼的知識是指知道知識,但是不具有通用的書寫文字的表達能力,隱性的原因是缺乏文字的編碼技術,如文盲的老木匠;無法編碼,可能是指需要體驗才能夠掌握的知識,隱性的原因是缺乏實踐,如沒有任何實踐經(jīng)驗的大學生;不愿意編碼的知識,是指不愿意共享的知識,但是可以編碼的知識,相比較而言,隱性的原因是隱藏,如保密的師傅。
除了前面幾個不同意義的隱性知識的概念以外,甚至還存在沒有理解的事物也被認為是隱性知識,如系統(tǒng)、組織、制度等也被視為是隱性知識的代表,這些被認為隱性知識的知識,實質(zhì)上是沒有被充分認知的知識。很顯然,如果認為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是合理的,那么就必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概念進行分類和解讀,必須把相同的知識解讀為不同的知識概念。
同一個概念具有不同的涵義,為概念的互換提供了便利,也是造成很多知識同時被認為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根本原因。內(nèi)涵被互換以后,本來是編碼的知識可以被簡單的理解為非編碼的知識。但是,按照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老木匠的知識屬于與身體相結合的默會知識,同樣是使用符號理解的知識,而不是與文本化編碼相對立的默會知識。
分類標準不確定,根本原因是因為否定概念缺少具體的含義所造成的結果。事實上,只要是首先假定知識可以被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知識分類假設是合理的時候,必然會出現(xiàn)隱性知識概念的混亂,和找到各種含義不同的隱性知識。
四、以具體知識為案例進行驗證
前面從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定義出發(fā),分析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定義中所包含的邏輯缺陷。本節(jié)將從驗證的角度對具體知識類型進行分析,對知識的隱顯性理論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描述。
本節(jié)的一個目的是論證,在知識的內(nèi)涵意義上,默會知識與文本知識的一致性,即默會知識可以被表述,文本知識也可以被默會,二者可以被相互轉(zhuǎn)化,默會(隱性)與文本(顯性)概念所代表的是知識存在形式(狀態(tài))的差異,而非內(nèi)涵差異。
本節(jié)的另一個目的是,以具體的不同類型的知識為樣本,對知識隱顯性分類方法進行驗證,具體的方法是判斷可能的隱性知識是否呵以被言述或者文本化,或者言述知識是否可以成為默會知識,由此構成該理論內(nèi)部的相互矛盾,用以闡述和證明知識隱顯性分類理論所存在的邏輯缺陷。
(一)保密的知識
保密的知識被解釋為文本知識,是因為在確定保密的內(nèi)容的時候,至少需要使用語言講出來,或者書面(文本)化;其次,保密的知識,一定是被理解和默會的知識,因為如果不被理解與默會,就不會形成這些知識重要的結論;再次,知識一定是可以被言傳的,否則就不存在保密的需求了。
保密知識實質(zhì)上與有絕活的老師傅一樣,如果愿意教,無論如何都可以變成編碼的知識,如果不愿意教,害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知識就不會被公開和符號化編碼。從本質(zhì)上講,不能言述的秘訣與絕活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存在不能夠言述的知識,是因為不愿意表述出來或者當時還沒有認識清楚。各種組織都有大量的知識不愿意別人知道,不愿意被共享,是因為知識的內(nèi)涵而非形式重要的原因而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知識也因而成為了保密知識。
知識要保密是因為知識內(nèi)涵的原因,而不是知識存在形式的原因。保密知識是一個典型的既是隱性知識又是顯性知識的案例,但是對于波蘭尼意義上的知識,保密知識既町以是默會知識,又可以是形式化的符號編碼的知識,不會出現(xiàn)隱顯性分類理論的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與解釋。保密知識的大量存在暗示我們,不同內(nèi)涵的知識,很難被隱性和顯性特征所分類。
保密知識之所以存在分類困難的原因在于,把知識的存在形式的隱顯性特征錯誤的認為是內(nèi)涵特征。對比二者的比較,可以說明在知識內(nèi)涵方面,默會性是文本性的另一種形式,二者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不同知識。所以,只能夠認為知識隱性與知識顯性是知識的不同存在形式,如何存在與知識的內(nèi)涵沒有關系。知識的內(nèi)涵與知識的存在屬于知識的不相互關聯(lián)的不同屬性維度。
(二)編碼的寫得很清楚的假說與編碼的錯誤知識
有一些編碼的很清楚的但事后被證明是錯誤知識的知識,如當年的地心說,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使用雞血健身的方法,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等知識。這些錯誤的知識,從它們所代表的事物來看,本來是不存在的,而被人類錯誤地認為是存在的。在錯誤和正確不能夠確定的情況下,依照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淪,應該屬于非明言知識,是說不清楚也道不明白的知識,應該屬于緘默知識或者隱性知識。但是對于知識的形式而言,又確實被表述為文本的形式,表現(xiàn)為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嚴格的知識表示形式。最重要的是,就編碼而言,這些知識可以被清楚地理解,知識的涵義被文字明白準確地編碼和表述。面對編碼的錯誤知識,知識隱顯性分類理論就不得不又一次匝對挑戰(zhàn),既不是編碼知識又非非編碼知識,或者既可以是編碼知識又可以是非編碼知識,唯獨無法要么是編碼知識要么是非編碼知識。
假說知識,被編碼得非常清楚,語言寫出來了,表達得很明白,沒有任何歧義,但問題是這些表達的內(nèi)容不能夠被證明,盡管知道證明的方法,但是受限于沒有工具,有的是當前沒有工具,而有的則可能永遠沒有工具。這一類型的知識,如物質(zhì)無限可分、如時間無法倒轉(zhuǎn)、如宇宙存在邊界、如靈魂是否存在等等,可能永遠沒有辦法直接觀察證明。沒有辦法證明,說明至少有部分知識的內(nèi)涵內(nèi)容在確證性方面存在不清楚狀態(tài)。依照知識隱、顯性分類方法,應該屬于隱性知識的范圍。但是,回頭觀察這類知識的文字編碼問題,顯然編碼得非常清楚,與編碼的錯誤知識相比,甚至更加清楚。這時,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又面臨著不能夠?qū)⒅R納入分類體系的難題。對于其它的寫出來,但是沒有寫清楚的知識,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也同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對被拓展的默會知識理論而言同樣意味著無法克服的缺陷。
錯誤的文本知識的存在,說明把默會知識的概念拓展為非編碼知識的概念是錯誤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把默會知識等同于非編碼知識,那么文本化的錯誤知識就無法轉(zhuǎn)換為默會知識,但是在實際中,不僅正確的知識可以被感知和理解,而且錯誤的知識也是可以被感知和理解轉(zhuǎn)變?yōu)槟瑫某煞郑蔀橹笇嵺`的信念。
錯誤的文本知識被接受之后,成為了默會知識,轉(zhuǎn)變成為人類的某種意義上的信念,但是錯誤的文本知識,并沒有因為轉(zhuǎn)變?yōu)槟瑫R而成為正確的知識。所以,錯誤的文本知識轉(zhuǎn)化為默會知識的過程中,錯誤的知識并沒有轉(zhuǎn)變?yōu)檎_的知識或者其它錯誤的知識,結論支持本文對于默會知識概念的理解,默會知識與文本知識是同一知識。與之同時,證明了把知識分為暗默知識和文本知識的觀點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正確與錯誤是以內(nèi)涵不同而言的,而默會與文本是以存在形式不同而言的。本小節(jié)所分析的知識只有在把知識的存在形式視為分類對象的時候,知識才能夠被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類;如果把知識的內(nèi)涵視為分類對象,知識要被分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兩類是非常困難的。
(三)被理解和內(nèi)化的文本知識
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在家中的書架上,擺著一本書,依據(jù)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的分析方法,這些都是顯性知識,但是,這本書,如果主人閱讀并且掌握了,這時知識并沒有變化,但是知識的存儲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借用英文單詞說明,可以表示為KNOWLEDGE和knowledge或者K和k,內(nèi)容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知識并不代表著實物,而是以抽象的概念進行傳遞的,如果沒有文字的編碼概念(包括語音),任何非感官可感知的事物的知識都不會被傳遞。知識在轉(zhuǎn)變?yōu)槟瑫问胶?,并沒有改變知識的內(nèi)容,僅僅是改變了知識的存在形式,知識還是相同的知識,就像水變成了水蒸氣一樣,僅僅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分子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水還是水,沒有變成甲烷或者雙氧水。文本化編碼的知識在被個人掌握之后,內(nèi)化為人類大腦內(nèi)部的知識,這樣所有的知識依照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都應該被認為是隱性知識,但是原來存在的文本化編碼的知識并不會因為掌握而消失,所以在這個時候,該知識既表現(xiàn)為隱性形態(tài),又表現(xiàn)為顯性形態(tài)。而且,可能還有很多的其他人都掌握有該知識,也同時擁有該知識的物化編碼物,如書本、電子文檔等。
大量的文本知識被默會,轉(zhuǎn)變?yōu)閭€人的默會知識,從根本上說明文本與默會形式的知識的涵義沒有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的僅僅是知識的存在形式或者存在形態(tài)。知識的默會與文本化,不代表任何知識內(nèi)涵的變化,更不代表知識內(nèi)涵的差異,不足以被用來進行不同知識分類。相反,如果一定要用來對知識分類的話,那么就會出現(xiàn)任何知識都無法被分入獨立類別的子集合的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講,野中郁次郎對默會知識概念的拓展是失敗的。
這一現(xiàn)象還從反面說明,波蘭尼的知識默會的含義是指知識與身體功能器官的結合,指身體的相關器官意會或者掌握了相應的文本知識,本案例同樣說明,把默會知識的含義拓展為非編碼知識是不合理的。本文的討論可能還可以暗示我們,個人知識、組織知識與人類知識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影響及不同的意義。
被理解和內(nèi)化的文本知識的存在同樣說明,默會(隱性)與文本(顯性)的概念僅儀是說明了知識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狀態(tài)的差異,而無法用來表述知識的內(nèi)涵差異。使用編碼、默會和文本等概念來定義知識,僅僅是說明了知識的存在形式,而不能夠說明知識的內(nèi)涵特征。
(四)行動中的知識
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在拓展隱性知識概念的時候,最直接的證據(jù)就是認為與身體結合的行動中所使用的知識是非編碼知識(隱性知識)的外延,接下來本文將對行動中的知識進行分析。
這里仍然使用“用錘子釘釘子”的例子。釘釘子者之所以用錘子釘釘子,是因為知道錘子比釘子硬,也知道這種動作可以釘人釘子,還知道釘子可以釘入被釘對象,很顯然,這些知識與身體的感官沒有關系,沒有被書面表達,但在大腦中已經(jīng)借助概念和文字進行了描述。如果不是錘子、材料、軟硬等概念的存在,不知道波蘭尼會用什么東西在頭腦內(nèi)部反映這些知識,很顯然在釘釘子者的大腦中,沒有植入這些概念所代表的實體。與身體相關的僅僅是動作,不能夠認為動作可以代表知識,如果動作就可以代表知識,那么不知道是否會使用一個棉花做的錘子來釘釘子,會不會向鐵塊上面釘釘子。很顯然,知識的隱顯性分類理論不僅僅是把知識的概念擴大為意識,而且還把身體器官的本能能力等同于對外界事物認知的知識。然而身體能力在人腦中也只是認知的對象而已,這在很小的小孩那單是可以得到驗證的,很小的小孩根本就沒有釘釘子的能力,即使是會拿錘子,因為小孩知道自己的力氣還沒有大到足以把釘子釘進去,所以就不會去釘釘子。小孩需要判斷自己的能力,直接說明,能力是認知的對象,而不是知識。而行動中的知識被認為不可言傳的原因在于行動是一個器官(身體)的牛理能力,而不是思維的能力。
而且釘釘子的行動中的知識,很可能就是當事人書籍中記錄的知識。即使是當事人沒有包含這些知識的書籍,但是也不應該懷疑這些知識被其它人或者機構所擁有的書籍所記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都是被文字記錄的知識。更有甚者,即使是類似神話的記載,也是被語言所編碼的記錄。
這個案例中,波蘭尼所強調(diào)的是知識與身體器官的結合,知識被大腦所理解,然后指導手臂肌肉的運動形成相應的動作,然而手臂肌肉如何動作,大腦并不能夠直接感知。而隱顯性知識分類理論則認為行動中的知識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包含很多獨立知識點的知識的集合,所以即使是想使用文本編碼也無從下手,因此這些知識就被認為是不能夠被編碼的知識,于是,行動中的知識就被認為是隱顯性分類理論所需要的隱性知識的一員了。
再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訓練有素的阻擊手,如果沒有望遠鏡、瞄準器、風速儀和計算方法,單獨依賴肉眼的訓練和提高眼力,沒有風速與偏差的關系知識、沒有重力對軌道影響的知識、沒有計算方法的知識,能否獲得高精度的瞄準,是一個非常值得懷疑的問題。同樣說明,行動中所應用的知識不是一個單獨的知識,而是當時環(huán)境事物知識的集合。這些知識同樣既包含被掌握為內(nèi)部思維的知識,又可能被記錄為書面知識。與之同時,這螳知識都是結合于阻擊手的大腦與身體其它相關器官的知識,是寓居于身體的知識,成為了身體功能的一部分,身體的功能因知識而改變了。但是知識的內(nèi)涵并沒有因為與身體結合而發(fā)生任何的改變,不能夠因為身體的功能岡知識發(fā)生了改變就認為身體器官成為了知識。
綜上所述,任何具體行動中的知識,都包含著多種內(nèi)涵確證的知識,也包含著一些內(nèi)涵不確證或者不確定的知識;包含著已經(jīng)記錄成書面的知識或者能夠找到相同的被記錄成書面的知識,還含有很多不需要記錄就很清楚的知識。把這些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分類,任何人都會很頭疼,不僅僅是知識的隱硅性分類理論。行動中的知識,如果依據(jù)拓展后的默會知識概念,必然會既不完全屬于默會知識,也不能與編碼知識相互完全區(qū)分。
事實上,作為行動中的知識的麥當勞洗毛巾的程序,被編碼得清清楚楚,德國廚師的炒菜程序也被描述得很清楚,并且被制定成為書面的制度。同樣,中國飯店的洗毛巾程序,也是被定義的,只是沒有編碼明確或者沒有被嚴格執(zhí)行;而中國廚師放多少鹽也是存在數(shù)量要求并且基本上是準確的,僅僅是編碼方法的不同,使用r一小撮或者一點等非標準化的個性化語言而已,是一種沒有表達清楚的文本編碼,對于時間和火候的表達也是如此。這些知識的現(xiàn)象說明,默會的知識可以被文本化;員工在這些文本的指導下,對流程的掌握和默會,說明了文本可以被默會。在文本化與默會化的過程中,代表知識內(nèi)涵的洗毛巾程序并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這證明了文本與默會的知識是一致的,而不是對立的。
仔細分析波蘭尼的觀點,波蘭尼并沒有把行動中的默會知識等同于與文本知識相對立的知識,波蘭尼的默會知識是指知識與身體相結合的結合狀態(tài),是與存在于書本、磁盤介質(zhì)I:的非結合狀態(tài)相對立的存在狀態(tài),而不是與是否編碼相一致或者相對立的不同知識。在默會知識概念被拓展成為一類新的知識以后,身體的功能和與知識結合的身體器官的功能才被視為與編碼相對立的隱性知識,從而才被錯誤地賦予了知識分類的功能。行動中的知識,一部分功能是通過默會造成身體的能力,另一部分依然是通過默會與身體相關器官結合的文本化知識,這一部分知識所內(nèi)涵的意義就是文本知識的意義。就知識的涵義而言,默會的知識與文本的知識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認為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是因為默會程度差異的表現(xiàn)。
行動中的知識作為一種類型的知識,很好地解釋了默會知識與文本知識在內(nèi)涵方面具有相同的意義,而不是相異的意義;同時也意味著隱性(默會)知識與顯性(文本)知識僅僅說明了知識存在形式或者狀態(tài)的差異,而不是內(nèi)涵的差異。
(五)其它有可能被認為是隱性知識的知識
1.難以理解和表述不清楚的知識
首先是被編碼的但是難以被理解的知識,如中餐烹飪技術中的文火與武火,中醫(yī)中的寒氣、濕氣與溫熱,易經(jīng)中的陰陽與五行等等,不能夠很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傳遞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不管怎么樣,只能認為是知識內(nèi)涵不清楚或者不合理,而不能夠認為是沒有編碼。不管內(nèi)涵是否清楚,存在被理解成為默會知識或者隱性知識的情況,也存在被書面符號記錄而成為文本知識的情況。
被編碼的沒有寫清楚的知識或者編碼錯誤的知識。被編碼的沒有表達清晰的知識,都以同樣的理由,既可以是隱性知識,又可以是顯性知識,同樣不能夠被確認為是隱性知識或者顯性知識。
用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知識,同樣也是因為內(nèi)涵原因而無法默會清楚的知識,內(nèi)涵是否清楚與文字表述還是默會理解無關,進一步說明知識的默會與文本形式在內(nèi)容上的一致性。
以上這些知識的存在說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說明的是知識的存在形式與狀態(tài)的差異,而不是知識的內(nèi)涵的差異。
2.沒有成型的知識
直覺、感悟、靈感、潛意識,這些意識與思維現(xiàn)象被知識隱濕性分類理論認為是沒有辦法準確描述的知識,被視為是典型的隱性知識。這些現(xiàn)象作為意識和思維過程,也同樣是借助抽象的文字概念進行的,即使是只有一個人使用的文字符號或者聲音符號,也應該被認為是編碼,而不是自然物或者實物。所以,即使是潛意識、感悟、靈感和直覺,只要是思維就應該是使用文字編碼進行思維的過程。這些前知識,是身體默會功能還沒有完成的默會結果,具體表現(xiàn)為模糊的認知、不確定與猶豫不決。
另外,直覺、感悟、靈感和潛意識是思維過程的結果,而不是觀察和感覺,觀察和感覺是對實物的感知,所以潛意識類的直覺、感悟、靈感不管是否是知識,但都具有由抽象文字編碼的編碼形式,如果想寫出來,只要被記憶,就可以表達為外顯文字。作者沒有去研究過很多的知識發(fā)生過程,但是相信很多的關于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知識,在浮現(xiàn)出來的時候,會像大海中的浪花一樣,很多很多,但是轉(zhuǎn)瞬就消失了,因為各種原因如經(jīng)不起清醒時間的考證,不能夠被表述、不能夠被驗證、無法繼續(xù)思考下去,這些知識沒有誕生就在萌芽的階段天折了。即使這些知識在沒有誕生前就夭折了,但是這些知識仍然還是借助于文字符號進行思維活動的知識。
潛意識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隱性知識,而不是未完成表達的知識,是因為首先有了關于隱性知識是非編碼知識的先人為主的概念,是為了尋找非編碼知識而被假設而成的隱性知識。但本文認為所有的潛意識的知識,都不是空穴來風,至少是建立在語言及用語言表達的概念與符號基礎之上的。事實上,潛意識的知識,我們不能夠認為沒有借助文字來思維,潛意識中所包含的知識盡管還沒有被表達出來,本質(zhì)上屬于知識仍處于沒有構建完成的狀態(tài),而不在于能不能夠被表述。也就是說,潛意識盡管還不是知識,但仍然不能夠被稱為隱性知識,不管潛意識的內(nèi)容是什么,都已經(jīng)是被抽象的詞語所反映和表達了,而不是思維的主體接受來自于實物刺激的反映。即使是斷續(xù)的夢境,同樣不是具體事物的物理信號的刺激,也是通過抽象的概念來進行描述和構建的,盡管這螳符號可能是非常復雜的實物模擬符號。所以,潛意識不是一種沒有編碼的知識,潛意識從一開始就具有能夠被文字符號所表達的特征。
以上的分析還說明,即使是沒有成型的知識,在知識的內(nèi)涵方面很難被分類成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反,在知識的存在形態(tài)和存在形式方面,則很容易被分類。再一次驗證了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是對于知識的存在形式或者狀態(tài)的分類。
3.有待認識清楚事物的知識
洞察力、價值觀、心智模式、文化與制度,這些現(xiàn)象或者概念不是實物,但又是知識的認知對象,如果不借助概念和抽象符號,無法想象這些事物就能夠被表達和建立,也就不會存在這些事物,對這些事物的認知也就無從談起。這些事物天然就是依賴文字符號的,對它們的認識、思考和思維也只能夠依賴于文字與符號,借助于文字和符號進行思維思考,而不是通過身體進行感知。因為沒有描述相互關系或者判斷,所以,盡管這些事物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但是這些事物仍然不能被稱之為知識。這螳被視為隱性知識的知識,從根本上講是被文字抽象編碼的事物,其思考與思維過程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借助于文字符號的思維過程。這些事物是知識的認知對象,而不是知識。
之所以列舉這一類不是知識而被視為知識的事物,目的是想說明隱性知識并不是與編碼知識或者顯性知識的內(nèi)涵不一致。
五、結論
以上分析表明,幾乎所有類型的知識都是既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默會知識,又須借助于文字符號思考、建構和表述的文本知識。這個現(xiàn)象至少可以說明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野中郁次郎的隱顯性的知識分類方法存在基本的邏輯錯誤和對相應現(xiàn)象相互矛盾的解釋;另一方面,說明知識的默會化并沒有改變?nèi)魏涡问交R的內(nèi)涵,說明默會知識與文本知識,就知識的內(nèi)涵而言是完全相同的,在任何情況下,默會的內(nèi)容和與其相對應文本的意義是一致的。
這個時候,知識的隱顯性分類應該被修正為,知識形態(tài)分類理論,即,知識的形態(tài)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文本形式的符號編碼的知識,一類是非文本形式的符號編碼的知識,即生物體編碼的知識。只有在區(qū)分知識內(nèi)涵與存在形式的差異的時候,才能夠得出文本與非文本僅僅是形式一卜的差異,而不是知識內(nèi)涵的差異。與之同時,任何知識的價值,都體現(xiàn)在知識內(nèi)涵方面的差異,所以,使用默會或者形式知識的概念不能夠體現(xiàn)出知識內(nèi)涵變化的意義。對于知識的內(nèi)涵而言,隱性與顯性僅僅是一個聚類的概念,而不是分類概念。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不足以區(qū)分不同的知識,進而可以推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zhuǎn)換同樣不足以構成新知識的牛成。該結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在野中郁次郎的SECI的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指導下的企業(yè)無法形成知識創(chuàng)新優(yōu)勢的現(xiàn)象。對于野中郁次郎的理論而言,日本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效率的提升不在于文本知識和默會知識的相互轉(zhuǎn)換,而在于其它原因,如組織激勵、形式或者組織文化等等,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當然,在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創(chuàng)新管理理論中知識該如何進行分類的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或許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創(chuàng)新管理理論與知識分類理論關系不是很密切。本文認為,至少應該嘗試通過其它領域來推動知識管理或者知識創(chuàng)新管理理淪的建構,而不是局限于通過知識分類理論為基礎來構建知識的創(chuàng)新模式。
知識的內(nèi)涵管理是組織研發(fā)的內(nèi)容,而知識的共享和文本化管理是組織知識使用的內(nèi)容,二者是屬于知識的不同屬性。對于實踐而言,區(qū)分了知識的不同屬性,有利于企業(yè)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管理。
[參考文獻]
[1]周城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辨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127—129.
[2]波蘭尼,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65—97.
[3]竹內(nèi)弘高、野中郁次郎,李萌譯.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6:3.
[4]李廷翰,胡樹林,李秋艷.組織知識治理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09,(12):1780—1787。
[5]朱志凱主編.邏輯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0.
CriticismtoTacit-explicitClassificationofKnowledgeinManagementFieldWANGPei-junWUNeng-quan
Abstract:Throughtacit—explicitknowledgeconcept’8logicanalysisandcomparison.a(chǎn)swellfit8theknowl
edgecasestudy.weconsiderthatthetacit-explicitknowledge’sconceptarenotopposedmutuallytotheknowl—
edgeconnotation.Theyareopposedconcepttotheknowledgeexistenceformsdifferencemerely,butareunable
tobeusedtoindicatetheconnotationdifferenceoftheknowledge.Andthetacitandexplicitknowledge
conceptsalenotenoughtoclassifythedifferentknowledgeintotwodifferenttypes.Theknowledgeclassifica
tionprinciplethatIkujirouNonakaprovidedisnottheclassifyingtheoryofknowledgebydifferentconnota—
tions,butaclustertheoryofknowledgebydifferentexistenceforms.
Keywords:tacitknowledge;explicitknowledge;connotationdifference;existenceform